前段时间央媒发文批判网络流行用语,作为一个90前的年轻人,我也是最近才搞明白yyds是“永远的神”的意思(我以前还以为是“永远单身”呢,罪过罪过。。。)。
“永远的神”这个词本身没有什么,只不过确实被滥用了。现在几乎所有的消费品都在试图“饭圈化”,其目的无外乎想要增加用户黏度,或者说用户忠诚度,“饭圈化”最重要的就是造神,yyds倒是应景了,只是哪有那么多神啊
令人欣慰的是,威士忌是没有yyds的。
威士忌爱好者都是“渣男”
威士忌爱好者,特别是中国的威士忌爱好者,是最没有所谓品牌忠诚度的,不管他们杯子里正在喝的是便宜的调和威士忌,还是昂贵的“oldrare”,他们心里惦记着的永远都是下一杯,那些只听说过,还没尝试过的威士忌。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才是威士忌爱好者本色。
这看上去似乎有些像“渣男”,当然也可以说威士忌爱好者都是博爱的。其实我觉得这并不能责怪我们的威士忌爱好者们,威士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单一麦芽威士忌已经流行了好些年了,中国烈酒爱好者们刚开始接触到的就是一个纷繁多彩的威士忌世界。
威士忌一直给自己塑造的形象是格调和品质之选,然而当你真正进入到威士忌的世界之后,你会发现威士忌最大的魅力在于每一款酒都有着它自己的独特之处,特别是单一麦芽威士忌,我们甚至可以说每一款单一麦芽威士忌都是独特的。
正是因为单一麦芽威士忌的这种特点,它吸引了大量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都比较高的中国年轻人。其实与其说是威士忌爱好者,我更喜欢把这个群体称为“威士忌玩家”。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估计中国威士忌爱好者的平均年龄一定是比较低的,这也是各大洋酒集团都越来越看重中国市场的原因。
中国的威士忌爱好者之中不乏跟风者,但是更多的还是极具独立思考能力,有格调,有一定品鉴能力的年轻人,他们享受与杯中佳酿共度的时光,也喜欢不断的追求新奇的体验。有不解风情者会认为威士忌爱好者们的各种品鉴词语不过是卖弄和“装X”,然而根据IWSR(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所)的数据表明,在受疫情影响大多数传统洋酒消费场所都经历了数月停业的年,中国从苏格兰进口威士忌整体下降了5%,但是单一麦芽威士忌却逆势上涨了20%。
这说明中国的威士忌爱好者更喜欢在家中或者小团体品饮品质更高的单一麦芽威士忌,在酒吧中卖弄早就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爱好者圈子和互联网才是他们互相交流的主要场所。
我认识的威士忌爱好者们大多数都在家里同时开了几瓶,甚至十几瓶不同的威士忌,兴之所至之时随手拿来品饮,中国的年轻威士忌爱好者们追求的不再是老一辈那种放浪豪饮,他们追求的是细致的感受,独特的风味,他们会为此付出金钱,去购买自己心仪的好酒,然而这些存酒并没有让他们感到满足,他们还是会不断的尝试更多的不同的味道。
我们需要感谢如今的时代,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轻易的获取大量的威士忌信息,而全球化可以让我们喝到更多以前难得一见的威士忌,虽然价格越来越高,但是我依然认为现在的威士忌爱好者们是幸运的,至少不需要再对着国外的酒评网站咽口水了。身处如此美好的时代,让中国的威士忌爱好者怎么能停下自己不断探索的脚步。
威士忌不需要造神
单一麦芽威士忌与调和威士忌不一样,并不是“走量”型的产品,其实苏格兰的麦芽威士忌酒厂产量并不高,而且目前全世界的烈酒都在进行高端化发展。单一麦芽威士忌更是最早开始高端化的烈酒品种。产量小价格高,注定了单一麦芽威士忌必然是小众精品烈酒。也就是说,相对于众多价格低廉的烈酒,单一麦芽威士忌更注重客户群体的品质,而吸引高品质客户,需要单一麦芽威士忌把自己的形象塑造的更加特立独行,更加与众不同,而不是像大众消费品那样平易近人。
各大威士忌品牌非常清楚自己用户们的“渣男”属性,于是大家都在努力提升自己产品的“新鲜感”,近些年各种奇怪的风味桶过桶威士忌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各家酒厂和品牌的营销力度也越来越大,这些都源于威士忌爱好者们足够挑剔,足够“花心”。难“伺候”的用户才能够倒逼产品提升自己的多样性和品质。
其实中国的“饭圈”实在是应该对他们的“爱豆”们更狠一点,过高的用户黏度只会让商品有恃无恐的降低品质,所以现在暴雷的爱豆越来越多了。
威士忌爱好者们是幸福的,毕竟成年人能找到一个真正的心之所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真正的威士忌爱好者都经历过被一款威士忌感动的瞬间,这种瞬间令人难忘,引人神往,然而这种时刻并不是能够经常感受到的,于是我们就在威士忌的世界里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索。威士忌真的很好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