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酒与经济
WHISKYCHINA·
垂头丧气的工会主席
本月中旬,苏格兰工会(GMB)主席加里·史密斯(GarySmith)在发表电话讲话时显得奇丧无比。他表示:
目前苏格兰正在面临着“新冠疫情+英国脱欧+川普作乱”三重麻烦(说实话,现在难道不是全世界都面对着这三件闹心事儿吗?)
威士忌产业在苏格兰的崛起是一个跨越三百年的成功商业故事。
但是现如今,疫情之下酒厂停滞,市场萎缩,川普去年提高的关税政策给威士忌产业又添一副重担,再加上英国脱欧已成玄学。这“三座大山”压下来,有可能对苏格兰威士忌产业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说得倒好像跟世界末日一样哈??~
不过你知道吗?威士忌看过的“大场面”可多了去了。
它曾不止一次的遭遇“灭顶之灾”,每一次都比当下面的的疫情危机更加严峻,但是威士忌产业也确实次次都重振旗鼓,回到巅峰。
纵观历史,和大部分产业一样,苏格兰威士忌就是这样随着时代大潮的起落而兴衰更替着。
从19世纪至今三百多年的时光里,有些酒厂挺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成为了如今我们熟悉的行业领头羊;但也有不少酒厂纵然实力不俗,出产品质可圈可点,但是就是因为吃了时代的亏,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或许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苏格兰威士忌一路走来所遇到的那些劫难。或许能为对应眼下的危机,提供前车之鉴?
第一劫
19世纪结尾“大泡沫”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和大家聊过,年英国通过《消费法》(ExciseAct),现代威士忌产业走上正轨,坎贝尔镇就是在这个时期崛起,将苏格兰威士忌销往全世界的。
然而盛极必衰,大家还没高兴满年,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全球第一轮威士忌泡沫就无情的席卷了整个苏格兰。
19世纪的最后10年,工业化进程加快,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威士忌的产量提升,成本降低,发达的英国铁路网也极大的提高了分销效率。
比如曾被TheLostDistillery带回公众视野的欧肯纳吉(Auchnagie)酒厂
就是这个时期,借着时代浪潮起飞的
随着威士忌取代白兰地,被重新定位成“中上层阶级的饮品”,苏格兰威士忌进入了疯狂扩张的10年,同时也为它的一朝衰败埋下了祸根。
那时候,整个苏格兰10年间建立的新酒厂数量达到最高,威士忌蒸馏量从年的万加仑上升到年的63mpg。六年内增长了43%,年苏格兰地区运行的威士忌酒厂高达家。
一时间,威士忌成为了人人都想要分一杯羹的疯狂生意。
而历史告诉我们,哪里有投机,哪里就有泡沫。
债券,房地产,股票,郁金香都是这个道理,威士忌也没什么不同。
然而不久之后,大规模的增产导致威士忌出产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烈酒公司前期在扩产和宣传上疯狂砸进去的投资无法收回,造成自己连断裂并最终导致威士忌市场泡沫破裂
当时的泡沫虚浮到什么程度?
举个例子——19世纪末期,欧摩(Aultmore)和格兰花格(Glenfarclas)的母公司Pattisons,按照当年标准来看绝对算是整个威士忌行业的第一梯队成员。
公司于年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时候,股票的发行被超额认购了六倍,是投资市场的香饽饽。
他们自成一派的宣传风格,也给大众留下了很深印象——比如……向酒吧/杂货店派送出只活体鹦鹉的迷惑行为(是的,他们专门训练鹦鹉来说公司的广告词,你见过这么用力的品牌营销吗??)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体量大,信誉好的公司,年7月,前脚外宣布创下利润新高并加紧扩产,后脚直接宣告破产,创始人兄弟锒铛入狱。
破产清算的时候,公司产出供过于求的基础上,疯狂砸钱营销,发行股票,最终导致资金链破裂……种种问题浮出水面——这也正是同时期扩张的烈酒企业所拥有的通病。
Pattisions的破产,拉开了19世纪末威士忌泡沫破裂的序幕。往后,一家家酒厂与公司,像多米诺骨牌似的挨个倒下,曾经兴旺的威士忌市场瞬间萧条。
泡沫与浮华
顺便插一句,Pattisons破产可以为很多投资者提供前车之鉴。
有些公司以迅速成长的姿态进入公众视野,在繁荣时期领跑股票市场,以销售/营销文化为主导,并且业务发展过于广泛,或者老板打鸡血蹭热度的姿态过于浮夸,这些都是需要引起警惕的信号。
往后,世界进入不太平的年份。
打完了一战打二战,把整个威士忌行业打得一蹶不振。从年开始,所有苏格兰威士忌酒厂都进入了“地狱求生模式”,一直到年,苏格兰都没有建造任何新的酒厂。
而在这漫长的半个世纪里,已经建立的酒厂,即便品质优秀,然而无法得到繁荣市场滋养,也只能挣扎求生。
尤其是在一战之后,苏格兰威士忌的产业从巅峰跌倒低谷,家酒厂中仅剩8家存活。那些追求精工细作的小批量酒厂,更是无缘做大做强,全部在这一时期陆续关闭。(《从A到Z聊威士忌》A-ZofWhisky)
第二劫
年代“威士忌湖”
~年,苏格兰威士忌行业迎来了宝贵的回血期。在这段时间里,经济环境提升带动威士忌需求量翻番。
年,苏格兰威士忌年销售量一千万箱,到了年,这个数据就变成了五千一百万箱。
短短10年时间,40多间新酒厂风风火火的建成,很多在19世纪初遭遇关停的酒厂,也在这个时期重见天日,恢复了生产。(《威士忌:技术,生产与市场营销》Whisky:Technology,ProductionandMarketing)
但是好日子到这里又要告一段落了。
不得不说,纵观苏格兰威士忌的发展历程,顺境少,逆境多。
这不,才消停了不到20年,80年代的行业危机又一次近在眼前。
有人认为这一时期威士忌市场的暴跌是源于石油危机,但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石油危机造成的经济紧缩确实影响了威士忌市场,但是归根结底,这次威士忌行业的劫难,依旧是因为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泡沫破灭而造成的——历史果然在不断的重演。
—这20年来,面对急剧攀升的需求量,生产商们一门心思加码投产,导致库存不断积累。隐性问题也在慢慢积累,到了80年代中期,终于集中爆发
大量廉价威士忌涌入市场,最终导致整个威士忌行业价格崩盘。这种现象我们将之称为“威士忌湖”(WhiskyLoch)——没有销路的威士忌堆积成一个巨大的死水湖,最终溺死了整个行业的半壁江山。
这次危机不仅带来市场混乱,对苏格兰威士忌这个品类的声誉,也造成了持续打击。
同一时期,石油危机带来每年25%的通胀率,引发全球经济下滑。撑起往日海外市场大半江山的美国人,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又改喝伏特加了,而英国本岛酒民的兴趣则转向葡萄酒。
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苏格兰地区关闭了20个威士忌酒厂,整个行业跌入低谷。
难兄难弟
细数一下,同时期一起溺死在“威士忌湖”里的“难兄难弟”们,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酒厂,包括:
班夫(Banff),波拉(Brora),康法摩尔(Convalmore,)格兰艾比(GlenAlbyn),格兰艾斯克(GlenEsk),格兰洛克(Glenlochy),格兰莫尔(GlenMhor),皇家格兰乌尼(GlenuryRoyal),格兰弗拉格勒(GlenFlagler),Linlithgow,Millburn,Moffat,诺斯波特(NorthPort),当然也不能漏掉大名鼎鼎的波特艾伦(PortEllen)
这些酒厂,有的早已厂址不复,基本确定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有些酒厂近年来正在重新获得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