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上漂”王漫妮和“海王”梁正贤故事可谓是吸引了一大波的热点。
剧中的王漫妮通过客户大单不仅获得了升职,还收获了欧洲邮轮游的机会。也是在这次邮轮上,女主之一的王漫妮和梁正贤邂逅了。
02:41王漫妮坐在吧台旁边,点了一杯加冰的拉菲格。尝了一口之后,皱了皱眉,放下了酒杯,马上被呛。显然,她平时不怎么喝烈酒,拉弗格是看酒单随便点的。
这时,一旁的梁正贤说:“第一次喝威士忌,日本的酒好入口些。”并且以此为契机,用一杯威士忌的传说“搭讪”微醉的漫妮。由此,开始了他的海王生涯。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威士忌似乎是所谓“成功人士”的必备品。喝威士忌的男人,总是有莫名的吸引力,给人一种深沉、沧桑的感觉,仿佛他们心中藏着无数故事,只有一杯威士忌下肚,这些不为外人道的秘密才会说出口。
“当你购买威士忌的时候,不只是买一瓶酒,还是购买一种文化,一段历史,一门工艺和一个传统。
——威士忌教父CharlesMacLean”
从市场营销宣传的角度没有问题,因为这毕竟是一门生意。可是如果你真的觉得威士忌就是成功人士的必备,那么你就OUT了,成功人士啥酒都喝。
威士忌是地位消费品?
社会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地位消费(statusconsumption)。一个人通过购买和消费自己或他人认为的高低位产品,可以从中获取地位或者社会声望。
在日本,高跟鞋被认为是女性进入职场的必配,《三十而已》中顾佳融入富太太圈不得不买的象征身份门槛的爱马仕铂金包是地位消费品。
早期进入在国内市场的部分烈酒巨头们就很喜欢将威士忌包装为高端人士的生活方式或者是成功人士的象征。
电视剧《亿万》中的亿万富翁鲍比·艾克斯罗德经常喝的也只是价格很亲民的Michter’sUSAmericanWhiskey,市价酩帝诗六七百,可以说相当低调了。在老外眼里,威士忌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绿皮书》阿里扮演的音乐家DonShirley只要一杯顺风威士忌下肚,一改平时内敛沉默的形象,和托尼用自制并且极富力量的语言抗议种族歧视的画面。
白人司机托尼·利普也在一杯杯顺风威士忌的灌溉里学会如何了给妻子写一封像样的家书。
在更多人心中,威士忌是沟通的媒介,不管是生活里、工作上,又或者是人际交往中,威士忌往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威士忌是时间的产物
小编一开始接触威士忌,也是因为未知好玩才去尝试的,在酒吧和朋友们兑着汤力水,觥筹交锴,好不热闹。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威士忌的了解越发深入,就越喜欢这种经过时间陈年的产物,喜欢那种闻香带给我的丰富风味,也喜欢微抿一口让你愿意为之停顿的感动。
三年,苏格兰威士忌的最短窖藏时间,新酒带有的刺激性化学会于最初的几周内在酒桶内消失掉,随后则会拥有越来越多令人愉悦的丰富香气。
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以让人体会到了风土和工艺的结合,以及把谷物的精华如炼金般提炼出来的魔法。
“想象一下,漫山的金雀花,爆裂的豆英,午后烈日下沙滩上的海藻以及各种野浆果的酸甜气息,挥之不去的漫山遍野的石楠花,沼泽里的桃金娘,刚刚收割好的青草味,还有那无可匹敌的泥煤味,隐约还有蚝売和海水的味道扑面而来。”
历经陈年的威士忌拥有一系列复杂的风味,它可以把自己土地上的芬芳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之正”,摆脱虚无缥缈的浮面尊荣表象,探究自己的内在世界,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威士忌,这才是正解。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当然,应该就不必这么辛苦了。只要我默默递出酒杯,您接过,静静送入喉咙即可,非常简单,非常亲密,非常准确。”